当前位置:东捷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地理知识点复习热门13篇(2023年)

| 来源:网友投稿

地理知识点复习第1篇地球是一个球体。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知识点复习热门13篇,供大家参考。

地理知识点复习热门13篇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1篇

地球是一个球体。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是的纬线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纬度为0°,是纬度起始线。赤道以北叫北纬,用“N”表示;以南叫南纬,用“S”表示。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是经度起始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E)和西经(W)。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上产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季节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共五个温度带。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要学会测量距离,辨认方向、识别图例。

辨认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

地图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目的,正确选择地图。公园游玩要用导游图,外出旅行参考交通图。

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海拔,把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态;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2篇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数量:1999年达到60亿;现在每年约增加亿的人口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以1800年为界,世界人口增长分三个阶段,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目前仍以较快速度在持续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2、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

年增加人口数最多的大洲是亚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快、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P40)

3、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该地区的总人口÷该地区的总面积

(2)人口稠密区: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人口稀疏区:

干早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寒的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都是不适合人口长期居住

4、世界的人口问题:

(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5、正确的人口观: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黑色人种。

分布:

-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及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世界的居民,分布最广泛的是白色人种,分布范围最小的是黑色人种。

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3篇

位置

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东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稠密的铁路网

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

课后习题

1、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1)范围:包括()、()、(),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地形:以()和()为主。东部为()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

(3)河流:山地的东南方有()江和()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4)气候:东北三省气候() 。

(5)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2、农业发展的条件:

(1)制约因素: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密切相关。这里纬度较(),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影响容易发生 。

(2)有利条件:地势(),土壤(),适宜大规模的()耕作;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盛产()、()、()、()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答案:

1、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1)范围:包括 黑龙江省 、 吉林省 、 辽宁省 ,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地形:以 山地 和 平原 为主。东部为 长白 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 大兴安岭 。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 东北平原 。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 马蹄形 。

(3)河流:山地的东南方有 鸭绿 江和 图们 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 黑龙江 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4)气候:东北三省气候 冷湿 。(找到描述气候特点的词句,标注在书中)

(5)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黑土地 ”。

2、农业发展的条件:

(1)制约因素: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 气候 密切相关。这里纬度较 高 ,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 一年一熟 的需要。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 寒潮 影响容易发生 低温冻害 。

(2)有利条件:地势 平坦 ,土壤 肥沃 ,适宜大规模的 机械化 耕作;气候 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盛产 小麦 、 玉米 、 大豆 、 水稻 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4篇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平原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5篇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6篇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农业生产的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种植植物:种植业。野生植物 培植 农作物

饲养动物:畜牧业。野生动物 驯化 家禽或家畜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显著特点。

地域性:世界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不同

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

农业生产的特点对农业活动的要求:

地域性————因地制宜 季节性———— 因时制宜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3)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自然条件:

1、气候:光照——分布地区 ; 热量——耕作制度

1、北方:一年一熟;南方:一年可达三熟;

2、北方甜菜南方甘蔗。

3、西藏河谷农业

例如: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2、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限制性因素

①、新疆的绿洲农业

②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③、渔业——海洋、胡泊或水库

3、土壤:我国东南丘陵酸性土壤种茶、橘;北方碱性土壤种甜菜

4、地形:

①、平原种植业,山地林果牧业;

②、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升高变化。这里的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规律性显著、层次分明的特点。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城郊的园艺业(乳、禽、花、菜)。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2、交通—乳畜业和园艺业分布在城郊的交通沿线

3、政府政策——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种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种粮

4、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

①亚洲的水稻种植业;

②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5土地价格——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生产成本越高 ;单位面积产值: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在地价较高的城镇周围分布什么农业?——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蔬菜

在地价较低的郊区分布什么农业?—— 单位产值较低的农业类型,如粮棉

(3)技术条件

①、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内地人可以吃上新鲜的海鲜

②、良种——提高单产(杂交水稻)

③、化肥——提高产量 ④、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发展变化:
古代:自然因素影响最大。

今天 :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影响越来越突出。

判断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新疆的哈密瓜,云南临沧的芒果。——气候

杭州“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者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土壤

云南盐津县的农民在缓坡丘陵种植茶树和核桃树,在平坦的耕地上种植玉米。——地形 近几年,由于市场对柑橘的需求量变大,导致甘蔗价格大涨,盐津县柑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市场

园艺业、乳畜业布局应接近城市。——市场 园艺业、乳畜业应布局在交通沿线。——交通 我国对种粮农民进行财政补贴。——政策

寿光建设蔬菜生产基地有哪些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

技术条件:种植技术水平高,引进国外优良品种

补充:对自然因素的改造

热量:温室大棚 水分:灌溉 地形:梯田(顺着等高线修建?) 土壤:熟石灰改造酸性土壤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7篇

1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温度带(自南向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降水(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多西少);(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2)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大饮喝八缸)。

4、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西北风夏季风的进退: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

5、我国的气候灾害:寒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为6月初)沙尘暴,台风,洪涝,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西北和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2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

①解决这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②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加大兴修水利工程(如修水库等)。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

3、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耕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B、草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

C、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的山地。

4、有色金属:湖南娄底冷水江锡矿山-----锑矿,衡阳常宁水口山-----铅锌矿。

5、舟山渔场为我国第一大渔场。长芦盐场为我国最大的盐场。

3地理复习主要知识点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5、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6、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7、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8、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9、自然资源: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4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图片)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方向:自西向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8、地形部位识别:山顶(画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盆地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8篇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 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 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 气候

1、 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 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 黑土地和黄土地

1、 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 “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五、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 自然条件

1、 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 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 主要作物

1、 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 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灾害

1、 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 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

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

水绕:1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 ,图门江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称谓: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区域全貌

二、现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

2、北京的交通网络

(1)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2)北京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3)城市轨道交通也很发达,并且已初步建设成网。

(4)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正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9篇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与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自然概况:

位置: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高温多雨,冬温暖湿润)利于农业生产,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水稻、甘蔗);农业生产特色——基塘农业。

地形:较低平的冲积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河流:珠江为主,由东、北、西向南边流

自然灾害:夏季多台风、暴雨、洪涝;冬季容易出现咸潮

对外开放的前沿:

①区位因素:毗邻港澳、近东南亚;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劳动力充足。

②人文因素:多著名的侨乡;

③政策因素:实行“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二、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为主

外向型经济:从初期以合资、独资的企业为主,发展到海外建厂;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为主,到吸收、消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并以形成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同时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文化水平的提高。

初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后期:极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品消费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展的的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劳动力充足。

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本区和港澳地区各自发展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珠江三角洲:资源、劳动力、较低的地租(但此优势将会随着本区经济发展而消失,故必须要进行调整,努力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如IT业等)

港澳:资金、技术、人才、对外贸易型经济(特别是香港为自由贸易港)

产品出口地区:(大洲)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国家)美国、台湾、香港等

三、城镇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高。

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农业用地发展为城镇建筑用地)

原因: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向工业转变,人口从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

主要表现: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本区城镇化的特色:①加工制造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②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交错分布。

产生的问题:(1)社会问题(治安、就业、教育、交通、住房等);(2)环境污染问题。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10篇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亿千米。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千米;0-30、30-60、60-90。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代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

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代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XX-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11篇

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12篇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低层大气组成:主要是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2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氮和氧(合占空气体积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少量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水汽和固体杂质(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排放氟氯烃化合物

4大气的垂直分布

依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一)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对流层的热源是地面

(2)对流运动显著。原因:上部冷下部热

对流层厚度: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在气压带和风带的三圈环流图上,三圈的高度不同)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上升,气温降低,冷却成云致雨)

(二)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

特点:(1)气温的垂直分布,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在22----27千米高度。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原因:上部热下部冷

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是天色屏障,大气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大气上界:20XX-----3000千米的高度,此处气压是0

80----500千米的高度,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13篇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2)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太快: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影响: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影响经济发展。对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人口增长太慢: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③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

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的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给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迁出人口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

不利方面: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三大功能分区

城市化

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土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产生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

②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扩大;对河流水——地表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污染,水质降低。

③对生物的影响: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易产生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推荐访问:知识点 复习 地理 地理知识点复习热门13篇 地理知识点复习(热门13篇) 地理知识点汇总

热门排行

对党组领导班子的总体评价4篇

对党组领导班子的总体评价4篇对党组领导班子的总体评价 对XX单位党委领导班子的整体评价一、团结民民主方面:班子成员能够够树立大局意识,团结协协作,有较强...

基层风气专项整治讨论辨析5篇

基层风气专项整治讨论辨析5篇基层风气专项整治讨论辨析 >才智 228政法精英TheEliteofPoliticalandLaw浅析如何纠治发生在基层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张会敏 

列为发展对象党员群众意见9篇

列为发展对象党员群众意见9篇列为发展对象党员群众意见 第1页共4页党员发展对象考察意见评语33篇 党员发展对象考察意见评语11 1、该同志自进入入党培养考察以...

党支部基本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5篇

党支部基本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5篇党支部基本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工作安排,县委...

如何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4篇

如何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4篇如何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 我们要增强先进性意识,明确先进性目标,实践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以下是...

专项整治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9篇

专项整治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9篇专项整治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XXX公安局教育整顿顽瘴痼疾专项整治整改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一、总体目标二、整治内容、措施及目标(...

2022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最新出炉(完整)

人口密度(densityofpopulation)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 平方公里;人 公顷。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个人廉洁自律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4篇

个人廉洁自律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4篇个人廉洁自律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个人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三篇 个人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021年...

2023年度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挑大梁勇登攀走在前研讨发言4篇(范文推荐)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挑大梁勇登攀走在前研讨发言近期,根据总行党委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大讨论工作安排,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

党支部基本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8篇

党支部基本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8篇党支部基本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3篇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